Print Sermon

本網站的目的是為世界各地的牧師與傳教士提供免費宣道文稿與視頻,尤其為身處第三世界的同工,因那裡極為缺乏神學院或聖經學校。

這些宣道文稿和影視如今通過我們的網站 WWW.SERMONSFORTHEWORLD.COM 每年已傳至221個國家地區的150萬台個人電腦上。YouTube視頻的觀眾也不下幾百人,但他們會很快離開YouTube,因每篇宣道都會引導觀眾回到我們的網站上。YouTube會帶觀眾轉到我們網站上。這些以46種語言刊載的道文每個月能傳至12萬台電腦上。這些稿件不帶版權,因此,福音宣道士使用時無需我們的許可。請您點擊這裡, 讀一下你如何能每個月為我們提供資助, 把這偉大的福音傳遍全世界。

每當你發電郵給海博士時,切莫忘記把你發信的國家告訴他,不然他無法回信給你。海博士的電郵地址是 rlhymersjr@sbcglobal.net




[獨特的] 離道反教

THE APOSTASY
(Traditional Chinese)

海羅伯博士(Dr. R. L. Hymers, Jr.)著

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九日星期六晚
於洛杉磯浸信會幕所宣之道

A sermon preached at the Baptist Tabernacle of Los Angeles
Saturday Evening, December 29, 2012

"人不拘用甚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 (帖撒羅尼迦後書 2:3)。


"那日子" 指的是第二節中提過的 "主的日子"。帖撒羅尼迦人並未因基督已經再臨而感到不安。他們知道基督仍未回歸。他們所擔心的是,主的日子的上半部分已經到來,並且他們已處在「大患難」期間了。世俗羅馬政權對他們的強烈迫害,促使他們認為,他們已經進入了「大患難」時期。他們擔心神在末日的大審已經開始了。因此,在我們的經文內,使徒保羅解釋了他們為什麼不可能已經生活在「大患難」期間。有兩件事必須首先發生。馬唐納 (William MacDonald) 說:

      首先,會有離道反教之事, 或apostasy。那是什麼意思呢?…它指的是人們將大規模背棄基督教的信念,或對基督教信念的徹底否認。
      然後,一位舉世矚目的人物將會出現。此人將是一位 "無法之人", 換句話說,他將是一個罪孽與叛逆的化身 (William Macdonald, Believer's Bible Commentary,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5 年版, 第2053頁; 有關帖撒羅尼迦後書2:1-3的註釋)。

"無法之人" 指的是敵基督,也就是最後一位全球獨裁者。可見,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說,在「大患難」發生之前,必先有兩件事發生 ── 特有的離道反教,以及敵基督的出現。在這則信息中,我將探討的是前者,即離道反教之事。主的日子不會到來,除非 "離道反教的事" 必先發生。奎斯維爾博士說(Dr. W. A. Criswell):

"離道反教的事" 一詞可譯成英文的 "the apostasy"。其中的定冠詞 "the" 意味着保羅所思考的,是某次特定的離道反教的時期。言下之意是,在 "主的日子" 到來之前,自稱信徒的世人必先有顯著的離道反教之傾向 (W. A. Criswell, Ph.D., The Criswell Study Bib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79; 對帖撒羅尼迦後書2:3的註解)。

在基督教歷史上或時代(era, or dispensation)期間,有過數次離道反教的階段。但直到近代為止,沒有出現過一次全球性的 "大規模背棄基督教信念" 的時期 (MacDonald, 同上)。如今,一切新教主流教派均因離道反教而遍體鱗傷。在循道宗的學院與機構內、在路德教、長老會主體、聖公會、以及許多浸信會之內,這都已成事實;我們已將這一切記錄在了我們撰寫的《當今的離道反教》一書中 (Today's Apostasy, Hearthstone Publishing, 1999; 2001年第二版)。甚至羅馬天主教教會如今也走上了自由主義化的離道反教之路;連教皇本人現在也完全接納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林賽珥博士(Dr. Harold Lindsell)曾在他所著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為聖經爭鬥》(The Battle for the Bible, Zondervan, 1976年版)一書內,詳細地記載了眾教會離道反教的過程。書中一些章節的名稱便包括了討論離道反教的內容:

路德教會-密蘇里州議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美南浸信會(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其他教派以 及其他類似教會的組織。

大衛•韋爾斯博士(Dr. David F. Wells)在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中曾擔任 歷史與系統神學 的教授。他著寫了數本記述離道反教之事在福音教派內迅速蔓延的書籍,其中包括了如下幾本:《廢墟中的神》(God in the Wasteland)、《我們美德的丟失》(Losing our Virtue)、《真理難容﹕福音派的神學理論何在?》(No Place for Truth: or Whatever Happened to Evangelical Theology?)。《時代周刊》把韋爾斯博士的書籍稱作 "對福音派神學理論敗壞的一针见血的譴責"。在《真理難容》(Eerdmans, 1993年版)一書中,韋爾斯博士說:

當基督教真理的社區出差錯時…其結果…便是總體上的無神論信仰,無論出錯的是自由派或是原教旨派。正是此無神論的信仰,使教會貶低成它所舉辦的一場禮拜、或其牧師所能鼓動促成的某種好感而已…它使教會貶低成某種助人行善的機構…我們從中獲得的僅是某種情緒而已…人們僅願不顧正誤地聽講,對真理毫無興趣;他們對正義僅具有好感,而缺乏激情(第 248, 249頁)。

他還說,

福音派社區因向現代主義長期的逐步妥協, 已漸漸失去了它的戰鬥性。更不幸的是,它已失去了傳統上所持有的信念, 不再認為神具有中心的地位、以及充足的能力…反而認為教會如今所需的是改革、並非復興(同上, 第295, 296頁)。

他說,超巨型教會、新興教會、以及激進派人士正往 "更加自由化的基督教發展。我懷疑,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福音教派人士的下一代,將變成徹頭徹尾的自由派人士,變成他們的祖輩所抗爭反對的群體一樣" (David F. Wells, Ph.D., The Courage to Be Protestant,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年版, 第2頁)。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僅有一點:我認為他們中許多已經 "變成徹頭徹尾的自由派人士" 了。例如, 饒伯•貝爾(Rob Bell)對「永恆地獄」這一教義的攻擊,完全有可能在哈利•佛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或過去其他任何一位自由派人士的書中讀到。而 貝爾 這本書卻得到了福樂神學院主席的徹底認同!

"人不拘用甚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 (帖撒羅尼迦 2:3)。

如今,我們無疑已經生活在那獨特的離道反教的時期內了!

但此離道反教是如何產生的?馬丁•羅伊-瓊斯博士(Dr. Martyn Lloyd-Jones)對此作出了正確的闡述:

我會毫不遲疑地肯定說,現今基督教教會的整體狀況、以及它所造成的世界整體狀況,其主要原因在於教會中越來越深的可怕的離道反教的狀態。在過去一百年以來,教會的離道反教狀態已變得越來越糟糕 (D. Martyn Lloyd-Jones, M.D., Revival, Crossway Books, 1987年版, 第55頁)。

羅伊-瓊斯博士說這話的時候是1970年代初。如果他現在來說這話,便會說 "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教會的離道反教狀態已變得越來越糟糕"。

離道反教的根源可追溯到啟蒙時期。弗朗西斯•謝弗博士(Dr. Francis A. Schaeffer)指出,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被稱為 "啟蒙運動之父"。謝弗博士指出:

啟蒙運動烏托邦式的追求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理智、自然、幸福、進步、及自由,其理念基礎純屬世俗 (Francis A. Schaeffer, D.D.,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original copyright 1976; Crossway Books, 2005年重印本, 第121頁)。

在啟蒙運動思維中,人佔據中心地位。神與聖經變成了道具和配景。

涉及我們討論的離道反教的題材,啟蒙運動中有三個突出的人物,他們具有深遠的影響力。約翰•塞姆爾(Johann Semler, 1725-1791)是一位德國的神學家,他說,神學是一門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學問,因神學家必須應答處理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問題。結果,聖經內很大一部分並非神所默示的。聖經內的理念價值必須由個人來鑑定。如此,塞姆爾把人的理智擺在了聖經內神的默示之上,打開了出自德國的聖經批判學大門,削弱了聖經在現代世界中的權威。

對離道反教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二個人便是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達爾文的唯一學位是神學理論方面的。他拋棄了早年所信奉的在創世記中所記載的創世論,在他撰寫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內,提出了物種演變的理論,那便是人人耳熟能詳的進化論。後來, 他在1871年所著的《人類的由來》(Descent of Man)一書中,使用了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的起源。托馬斯•赫胥黎 (Thomas Huxley, 1829-1895) 在多次辯論中攻擊了基督教,並由此令達爾文的進化論普及起來。達爾文和赫胥黎嚴重地破壞了基督徒的信仰和聖經的權威性。

第三個帶啓蒙思維的人是查爾斯•菲尼(Charles G. Finney, 1792-1875)。此人在離道反教浪潮的泛濫中常常被人忽略。菲尼攻擊了新教改革派的說教,他把救恩置於人的把握中,而並非神的工作。菲尼教導,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志,來選擇得救,或拒絕救恩。所以,得救本乎恩典這一改革派的偉大教義,被菲尼的「新伯拉糾主義」(neo-Pelagianism)取代了。他認為,人完全能靠自己的決定來成為基督徒,只要他本人決定便可以了。菲尼不是阿米尼鳥斯主義者(Arminian)。他是個彻头彻尾的伯拉糾主義者。菲尼的伯拉糾主義學說最終迅速蔓延開來,取代了改革派所教導的得救本乎恩典的教義。菲尼主義的影響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現代的 "決志主義(Decisionism)" 大致上取代了傳統的新教教義。

讓我們來看看 "決志主義" 是如何吞沒了教會,並造成了如今離道反教的現狀。伊恩•穆雷在他撰寫的《復興與復興主義》一書中指出,福音教派在十九世紀中拋棄了傳統的轉變得救的概念,轉而接納了查爾斯•菲尼(1792-1875)所倡導的 "決志主義"(Iain H. Murray, Revival and Revivalism: The Making and Marring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1750-1858)。穆雷明確地指出,到了二十世紀初,在流行的福音思維領域中,這一演變轉折已基本上完成了:

      轉變乃人的作為這一概念,變成了福音派的核心教義; 同時,正如他們忘記了重生乃神的作為一樣,復興乃聖靈之工的概念也完全消失了。[這] 正是菲尼理論的直接惡果 (Iain H. Murray, Revival and Revivalism: The Making and Marring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1750-1858,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94, 第412-413頁)。

穆雷所著的書對這段關鍵的轉折時期具有極深的見解。我們應該先讀第十四章。其中提供了福音派信仰是如何逐漸脫離了對轉變的傳統古老的認識,並進而墮入了新的菲尼的 "決志主義" 教義。由新教和浸信教所傳播的轉變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僅是為基督的某種人為的決志,其真實內涵因人而異。「走向前面」, 「舉手決志」, 「作罪人的禱告」, 「認基督為主」, 承認「救恩的計劃」, 甚至背誦的幾句經文,都可以用來代替聖經內所談到的神在人內心做成的轉變異工。

由菲尼所代表的離棄轉變、傾向決志主義的過度,也曾引起其他幾位學者的注意。大衛•韋爾斯在戈登-康維爾神學院 中擔任 歷史與系統神學 的教授,他說, "對轉變之理解的變化具有幾個階段。" 他在列舉了這幾個階段之後指出,這些變化與查爾斯•菲尼的工作息息相關(David F. Wells, Turning to God: Biblical Conversion in the Modern World, Baker Book House, 1989, 第93頁)。已故的歷史學家威廉•麥克牢弗臨二世也曾談到 "查爾斯•格藍迪遜•菲尼在1825-1835年間創立了現代復興主義" (William G. McLoughlin, Jr., Modern Revivalism: Charles Grandison Finney to Billy Graham,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59, 第11頁)。福音派理論家派克(J. I. Packer)也同意這種看法,並說道, "現代式的福音概念是 查爾斯•G•菲尼在1820年代中所發明的" (J. I. Packer, A Quest For Godliness, Crossway Books, 1990, 第292頁)。理查德•若賓挪維滋也曾帶着世俗歷史學家的眼光,著書描述過這種由轉變向決志的變遷 (Richard Rabinowitz, The Spiritual Self in Everyday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9)。其他宣道士在這一變遷中也曾起過某種作用,但菲尼明顯是這一過程的引路人。

如此,正如這些人所指出的那樣,轉變演化成決志,這主要歸功於菲尼的事工和著作。菲尼的觀點橫掃了所有美國福音派的教會,並在後來二十世紀中滲透了許多在英國的教會。如今,穆雷所作出的描述,幾乎完全概括了所有英文社區的現狀: "正如他們忘記了重生乃神的作為一樣,復興乃聖靈之工的概念也完全消失了。[這] 正是菲尼理論的直接惡果" (Murray, Revival and Revivalism, 第412-413頁)。正如威廉•麥克牢弗臨 所指出的那樣, "他開創了一個美國復興主義的新世代。他改變了整個福音運動的理論與過程" (McLoughlin, Modern Revivalism, 第11頁)。我們如今仍在與那次變遷所帶來的惡果作爭鬥。我們周圍離道反教的現狀顯明,菲尼的決志主義造成了我們教會的衰亡。

菲尼是啟蒙運動的果實。啟蒙運動在十八世紀中將人文主義(人的理智乃知識的源泉)帶入了哲學思維領域。啟蒙運動對菲尼的理論影響,主要來源於布萊斯通所著的《布萊斯通法學詮註》(Blackstone's Commentaries)。菲尼的神學理論幾乎完全基於人的理智和思維,顯明了他深受啟蒙運動之影響的痕跡。康德(Kant, 卒於1804年)與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 1834年卒)論述說,宗教的目的主要不是神,而是更着重有關人類信仰的旅途。他們的觀點通過菲尼的理論與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黑格爾(G. W. F. Hegel, 1831年卒)說,神是一種不具理智的能力。此觀點也曾屢次在菲尼的著作中出現過。因此,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的哲學觀點(康德、施萊爾馬赫、以及黑格爾)通過這才華橫溢的年輕律師的心靈,滲透體現在菲尼的理論和方法中。將人放在中心地位、以及人類的自主性(human sufficiency)變成了菲尼時代思維方法的一部分。菲尼受此影響極為深刻。而正是通過菲尼,啟蒙運動的思維理念滲透了美國新教整體,幾乎完全摧毀了它。

菲尼的決志主義首先毀掉了公理會,然後是循道宗,再後是長老會,接下去便是各種浸信會的團體。自由派並沒有 造成教會的衰亡,其罪魁禍首是決志主義。決志主義帶來了自由派的論點。在我就讀的美南浸信會神學院裡面的每一位自由派教授,都曾作過某種決志,但他們的決志並未使他們獲得轉變,結果他們一旦接觸到自由派的觀點,便立刻接受了它。決志主義帶來了自由派的理念,原因在於那些未得轉變之人,雖然作過決志,卻仍舊無法理解聖經內屬靈的信息 (參 林前2:14)。 耶穌曾對一位知名的學者這樣講, "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 (約3:7)。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學到了什麼,無論你作過多少 "決志" 與 "獻身",或者你如何努力將基督作為你的主,你仍然必須經歷轉變,不然你必下地獄。我們的祈求是你能夠認罪自責,趁現今仍有機會,在信靠主耶穌時得到真正地轉變。

(證道 / 宣道結束)
您上網可讀到海博士每週所宣之道:〔简 / 繁宣道文〕
網址–www.realconversion.com

You may email Dr. Hymers at rlhymersjr@sbcglobal.net, (Click Here) – or you may
write to him at P.O. Box 15308, Los Angeles, CA 90015. Or phone him at (818)352-0452.

宣道前葛利費斯先生(Mr. Benjamin Kincaid Griffith)的獨唱﹕
"Christ Returneth" (詞: H. L. Turner, 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