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的目的是為世界各地的牧師與傳教士提供免費宣道文稿與視頻,尤其為身處第三世界的同工,因那裡極為缺乏神學院或聖經學校。
這些宣道文稿和影視如今通過我們的網站 WWW.SERMONSFORTHEWORLD.COM 每年已傳至221個國家地區的150萬台個人電腦上。YouTube視頻的觀眾也不下幾百人,但他們會很快離開YouTube,因每篇宣道都會引導觀眾回到我們的網站上。YouTube會帶觀眾轉到我們網站上。這些以46種語言刊載的道文每個月能傳至12萬台電腦上。這些稿件不帶版權,因此,福音宣道士使用時無需我們的許可。請您點擊這裡, 讀一下你如何能每個月為我們提供資助, 把這偉大的福音傳遍全世界。
每當你發電郵給海博士時,切莫忘記把你發信的國家告訴他,不然他無法回信給你。海博士的電郵地址是 rlhymersjr@sbcglobal.net。
在陵墓中漫步時的雜想 何博士著 THOUGHTS WHILE WANDERING |
主日,二○○五年十一月六日早
A sermon preached on Lord’s Day Morning, November 6, 2005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 4:18) |
上星期我參加了兩個葬禮。星期二,我和夫人伊麗阿娜去參加了一位二十四歲年青人的葬禮。接著禮拜三,我獨自去參加另一位老頭子的葬禮。伊麗阿娜在家里忙,沒跟我去。老人葬禮結束時,只有下午四點鐘。我與幾個人握手道別之後就離開了。葬禮是在橙縣的極南部舉行的。因我不想在〔北上〕回洛杉磯的路上陷入交通阻塞中,便決定在墓園內打發兩三個鐘頭後再上路。這墓地有一段歷史了。它是二十世紀早期開創的老式墓地。我穿插行走在墓地最老的一區內,流覽著一塊塊的碑石,讀著埋葬在那裏的人名,日期。然後,我上了車,開向靠墓地後面的一座純灰色的陵墓大廈。這陵墓看上去陰森灰暗,似乎充滿不吉祥的預兆 -- 但我見裏面有一盞燈亮著,便停下車,走上大理石的台階,進入陵墓大廈內。裏面萬籟俱寂。一路走進去,我只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回響在空曠的灰色走廊內。我情不自禁地開始讀起銘刻在壁龕門上的鋕詞。在這冰冷的大理石壁龕內,躺著已故之人的身體。
忽然間,大廳內的寂靜被搖滾樂樂曲所沖破。在這肅靜的地方,這類音樂似乎非常不合適。我不知道這音樂從何而來,回頭觀看,見一位西語系的中年婦女,提著一部機子走進陵墓,開始打掃衛生。我並沒有為此受打攪,繼續走來走去觀看。不久之後,她把音樂關掉,便離開了。我讀到的墓銘鋕告訴我,這些埋在陵墓壁龕裏的人,最早的死於一九一六年。這墓地與陵墓正是在那時奠基建立的。我不禁思考起這些壁龕裏的人﹕開始猜測他們生前的夢想,人生的追求;不知道這些人生前是否已經信主成為基督徒了 -- 他們有些人生活在幾乎一個世紀以前。這時,聖經內的一句經文跳入我心裏﹕
「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裏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裏去了。」 (傳道書 9:3)
之後,我又開始猜測這些人在人間所經歷的爭斗、心碎與痛苦,不知道他們所辦的事情是否有真正的作用,或是否有長久的意義。在那十一月的黃昏,在我信步於這冷颼颼令人打戰的走廊裏時,我不知道這些人中有多少人進入了天國,有多少人下了地獄。太陽下山了,只有一線將要消失的微光,從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窗中射入陵墓廳內。
最後,我離開了陵墓。但一種沉思的心態一直沒有離開我。這時,下面這句經文跳入到我的心中﹕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林後 4:18)
我開始意識到,這句經文中隱含著一條信息。這不僅使我在陵墓中沉思時得到了啟示,而且一切在場的聽眾也都可以從中汲取教訓。
當我思考這句經文時,有三個念頭浮現在我心中。
I. 首先,「他們」與「我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使徒保羅用是這樣的詞句來開始這段經文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林後 4:18)。 我希望你注意到這章內的「他們」和「我們」的對比﹕
「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哥林多後書 3:15)
保羅如此講的意思是﹕
「他們的心地剛硬〔或心眼蒙蔽〕」 (哥林多後書 3:14)。
他告訴我們,這種心眼蒙蔽的狀態,如今在他們讀經時仍然存在。結論是﹕
「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他們〕滅亡的人身上。」 (哥林多後書 4:3)
所以,他們的心仍然被帕子蒙著。他們的理智在讀經時仍然是蒙蔽的。真理與福音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是隱蔽的。
與「他們」相對比,使徒保羅說﹕
「我們既有這樣的盼望,就大膽講」(哥林多後書 3:12)。
還說,
「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 (哥林多後書 4:5)
又說,
「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裏, 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哥林多後書 4:6)
然後,在我們的經文中說﹕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哥林多後書 4:18)。
你是否能看到得救與失喪的人之間的對比? 有帕子蒙在他們心上;他們讀經時的理智遭蒙蔽;福音真理的價值對他們來講是「蒙蔽」不清的。但我們卻「有...盼望」。「我們...傳基督耶穌為主」;神的光「已經照在我們心裏」,使我們得以認識基督耶穌。「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
我找不到比這更加清楚的經文,來對比得救與失喪之人的不同。相差之處很簡單。得救的人有信心;失喪的人沒有信念。他們可能有理智上對聖經的知識, 但他們沒有信念。他們可以背誦救恩計劃,熟知福音的事實,但卻沒有對基督的信任。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 11:1)
萊利博士(Dr. Ryrie)說,「這句聞名的經句,把信念描述為對所望之事的確據(或現實),對未見之事的確信。 信念使未見之事變為現實,如同目睹之物一般...」 (The Ryrie Study Bible, note on Hebrews 11:1)。
這便是得救之人與失喪之人的差別。我們信任基督;他們沒有對基督的信任。他們只能見到物質世界,但是
「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 (哥林多後書 4:18)。
那便是第一個不同之處,那些信任基督與不信基督之間的不同。如果你對基督沒有信任的話,未來是非常黑暗的。你走向的是墓碑墳場,是火湖地獄。
「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以弗所書 2:12)
II. 第二,物質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不同之處。
再讀一次我們的經文﹕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哥林多後書 4:18)。
我們墮落的人性裏,總有這樣一種傾向,就是把看得見的當作實在的,把看不見的當作虛無的。這種觀點在哲學上被成為「機械物質主義」。其含義是,除了眼見、手觸、與身體感受到的物質世界之外,再無其他存在了。但是作為基督徒來看,現代這種機械物質主義是錯的。投舍博士(Dr. A. W. Tozer)在他一篇出色的論文中講到了這點。這題為《聖經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短文如此說﹕
對聖經中的人來說,我們周圍的世界是親切的,溫暖的,充滿了各種人物。這世界裏首先包括了創造一切的神,祂如今仍然生活在這世界中,如同住在廟宇中一樣。如果我們眼清目明的話,便可能在田園樹木中漫步時發現祂的蹤跡。世界裏還包含了許多天使,被神差遣到人間,來侍奉神的選民。他們還知道,世界還包含了許多邪惡的勢力。他們必須與這邪惡勢力作對,並且通過禱告、依靠神的能力去征服這勢力...
但〕如今的人,看世界猶如無邊無際的空間,其中存在著盲目而無意義的、相距遙遠的星球,被無法逃避的物理定律約束著。這宇宙毫無人情味、是冰冷的,除了與地球相依為命的脆弱人類之外,別無其他生物...
雖然眼瞎目盲的現代人看不到無形的靈界,這並不能否認神創之靈界的現實性。否認神的後果,使我們失去了世間賜給你的溫暖與安慰。結果我們接受了一個無人情味、無意義的科學世界,以為它是唯一的現實,忘記了科學只能在物質世界的範疇內有效,一絲一毫不能觀察到神與靈界的現象。
聖經告訴我們另有一個屬靈的世界存在。再精確的科研儀器也無法測量到這微妙超然的世界。靠信念我們才與這靈界交往,將其變成我們生活的世界。靠永恆契約的寶血,我們才得以進入這境界;靠信念,我們現在便可以領受與神同在的福分...
當我在上禮拜三晚,漫步走在那墓地中,隨後進入那大理石陵墓大廳內時,我一直都在思考著投舍博士論文中所講的。樹木背後襯著灰沉沉的天空,顯得額外寒冷。陵墓廳裏更是令人心寒 -- 只有堅硬冰冷的石頭。除了自己在石板走廊上的腳步聲外,我聽不到任何動靜。如你不認識耶穌基督的話,這裏便會是你的最終安息處﹕
「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以弗所書 2:12)
但是,
「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哥林多後書 4:18)。
那便是「他們」與「我們」之間的區別。他們只顧念周圍的物質世界、工作、學業、以及在人間的生活。但我們所顧念的是「所不見的」東西。
III. 第三,暫時與永恆之間的不同之處。
讓我們再讀一下我們今天所選的經文﹕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林後 4:18)
上星期三,當我漫步行在那陰森森的陵墓走廊中時,我讀到許多人的姓名,他們的尸體現被關在冰冷的大理石門後。我想象著他們生前的夢想、追求,不知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他們如今在何處?他們留在人間的一切,肯定不僅是那關閉在冰冷石棺中萎縮枯干的尸體。他們的靈魂現與主在一起嗎?或是已經落入了地獄?他們一生的價值如何 -- 如果不是一錢不值的話?
然後,我思考到我自己的未來。很快,我的身體也會躺在類似的墳墓裡。很快,對我一生的評價便會刻在一塊碑石上。不久的未來,人間便沒有一個人記得我了。正如埃及法老一樣,他們的陵墓被墓賊偷竊一空,化為木乃伊的尸體也被拖到世界各地;同樣,對我的記憶也會消逝、名字無人提起。如果我仍在基督之外的話,我的一生也同樣會如此虛度,一生的追求化為烏有,一生的封賞與美名隨風飄散。
同樣,如果你想成為基督徒的話,你必須思考超越暫時的事情。你必須從日常瑣事中抬起頭,誠心來回答彼拉多兩千年前提出的那超越時空的問題﹕
「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 (馬太福音 27:22)
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決定你永恆的命運。
「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
「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 4:18)
(宣道結束)
你可以每週上網讀何博士講的道。
網址: http://www.rlhymersjr.com ; 然後點擊〔宣道文稿〕鍵。
宣道前陳群忠醫生(Dr. K. L. Chan)領讀經文﹕哥林多後書 4:3-18。
宣道前葛利費斯先生(Mr. Benjamin Kincaid Griffith)獨唱:
「我名載於冊嗎?」(詞: Mary A. Kidder, 1820-1905)
宣道提綱 漫步於陵墓時的雜想 何博士著 |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 4:18) (傳道書 9:3)
I. 首先,「他們」與「我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II. 第二,物質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不同之處,哥林多後書4:18b;
III. 第三,暫時與永恆之間的不同之處,哥林多後書4:18c; |